首页 > 精选知识 >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

2025-05-22 13:03:56

问题描述: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,真的撑不住了,求高手支招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5-22 13:03:56

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其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短文,文章虽短,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。以下为原文: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这篇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变化。首句点明时间地点,次句则通过“解衣欲睡”到“欣然起行”的转变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和即时的喜悦之情。随后,“念无与为乐者”一句透露出些许孤独之感,但这种情绪并未持续太久,因为紧接着便有了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”的行动,这表明苏轼虽有片刻的孤寂,却能迅速调整心态,寻求朋友相伴。

接下来描述二人共同漫步于庭院之中,月光洒满地面,宛如一汪清澈的池水,而那交错纵横的影子,则是竹柏投射其上的身影。这里不仅写出了景物之美,更隐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。最后两句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,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意味深长。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表面上是在发问,实际上是在感慨世间万物皆存,只是缺少像自己这样能够欣赏它们的人罢了。这里的“闲人”,并非单纯的无所事事之人,而是指那些能够放下世俗纷扰、用心感受生活真谛的人。

整篇文章通过对一次偶然夜晚出游经历的叙述,反映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。同时,它也启示我们,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,不妨偶尔停下脚步,去发现身边的美丽,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灵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