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在医学里APTT是什么意思】APTT(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)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指标之一,主要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状态。它常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效果、诊断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等。
一、APTT的定义
APTT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凝血过程,通过加入激活剂(如白陶土)和磷脂,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,从而测定从开始到出现纤维蛋白凝块所需的时间。该试验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Ⅷ、Ⅸ、Ⅹ、Ⅺ、Ⅻ及纤维蛋白原等功能。
二、APTT的临床意义
检测项目 | 正常范围 | 临床意义 |
APTT | 25–35 秒 |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|
延长 | >40 秒 | 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、肝病、抗凝治疗(如肝素)或血小板功能异常 |
缩短 | <25 秒 | 可能提示高凝状态、血栓风险增加 |
三、APTT的应用场景
1. 抗凝治疗监测:如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时,APTT是常用监测指标。
2. 出血性疾病筛查:如血友病A(因子Ⅷ缺乏)、血友病B(因子Ⅸ缺乏)等。
3. 术前凝血功能评估:用于手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。
4. DIC(弥散性血管内凝血)的辅助诊断:APTT可作为DIC早期指标之一。
四、APTT与PT的区别
项目 | APTT | PT |
激活方式 | 白陶土 + 磷脂 | 组织因子 |
主要反映 | 内源性凝血途径 | 外源性凝血途径 |
常见用途 | 凝血因子Ⅷ、Ⅸ、Ⅹ等 | 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Ⅹ等 |
抗凝监测 | 肝素 | 华法林 |
五、注意事项
- APTT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肝素、溶血、脂血等。
- 结合其他凝血功能检查(如PT、INR、血小板计数等)综合判断。
- 不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,应以本院标准为准。
总结: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,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监测中。通过了解其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,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凝血状态,为诊疗提供科学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