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夷不惠成语解释】“不夷不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不夷不惠,不作无益。”原意是指既不平庸也不过分,做事恰到好处,不偏不倚。后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既不激进也不保守,处事中庸、稳重。
该成语常用于评价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态度端正、不走极端,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一种稳健、务实的处世态度。
不夷不惠成语解析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不夷不惠 |
出处 | 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不夷不惠,不作无益。” |
字面意思 | “夷”指平庸,“惠”指过分,合起来是“既不平庸也不过分”。 |
引申含义 | 形容人处事中庸、稳重,不偏不倚,不走极端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评价人的性格、处事方式或政策制定等,强调适度与平衡。 |
近义词 | 中庸之道、适可而止、不偏不倚 |
反义词 | 偏激、极端、过激 |
现代应用 | 在职场、管理、教育等领域中,常用来倡导理性、稳健的行为方式。 |
总结
“不夷不惠”强调的是在行为和态度上保持适度,避免走向两个极端。它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,也是一种生活智慧。在当今快节奏、多变化的社会环境中,这种“中庸”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。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团队协作,掌握“不夷不惠”的原则,有助于提升决策的合理性与稳定性,实现更长远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