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晋平公问于师旷出处】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是一则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著名故事,主要记载了晋国国君晋平公与著名乐师师旷之间的对话。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关于治国、修身、学习等方面的深刻思考,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“学无止境”的推崇。
一、原文出处总结
该故事最早见于《战国策·晋策》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等先秦文献中,但最广为流传的是《说苑·敬慎》篇中的版本。在这些文献中,师旷以音乐为引,向晋平公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,并通过比喻说明人应不断追求知识,不可自满。
二、内容简要概述
故事讲述的是晋平公年事已高,但仍想学习,于是向乐师师旷请教。师旷回答说:“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”这句话强调了无论年龄大小,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,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照亮人生之路。
三、出处对照表
文献名称 | 出处章节 | 内容特点 | 作者/编者 |
《说苑·敬慎》 | 第五章 | 最常见版本,语言生动,寓意深刻 | 刘向 |
《战国策·晋策》 | 未明确章节 | 简略提及,侧重政治谋略 | 战国人 |
《韩非子·喻老》 | 第六篇 | 引用此故事说明“学无止境” | 韩非 |
《孔子家语》 | 未收录 | 未见相关记载 | 孔子门人 |
四、意义与影响
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不仅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,也成为后世劝学的经典名句。它鼓励人们无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,都应保持求知欲,不断提升自我。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性。
五、结语
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虽为古文,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。它告诉我们:学习没有终点,唯有不断前行,方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