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出自诸葛亮《出师表》的句子,字字珠玑,情感真挚,体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的淡泊与坚定。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个人的志向与操守,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。
“臣本布衣”,开篇即点明身份。诸葛亮自谦为一介平民,虽有才学却不居功自傲。这种谦逊的态度,既是对自身处境的客观描述,也是对朝廷、对君主的一种尊重。“躬耕于南阳”进一步描绘了他隐居南阳的生活状态,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、安于现状的处世态度。这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一种在乱世中保持自我、积蓄力量的选择。
“苟全性命于乱世”,则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。战乱频仍,民不聊生,能保全性命已是不易。诸葛亮在此表达了一种在乱世中生存的无奈与坚韧,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。
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,是整句话的核心所在。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自己志向的表白,更是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。在那个追求功名的时代,诸葛亮却选择不急于显露才华,而是静待时机,等待一个真正能够实现抱负的机会。这种“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”的智慧,正是他后来辅佐刘备、建立蜀汉的重要基础。
从文学角度看,这句话语言简练,节奏分明,既有古文的典雅之美,又不失口语的自然流畅。它通过短短十二个字,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形象:出身卑微、志向高远、淡泊名利、心怀天下。
从思想层面来看,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儒家精神。诸葛亮以“布衣”自居,体现出一种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理想人格。他在乱世中坚守本心,不为外物所动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,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。
总之,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境时,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;在追求理想时,要懂得沉潜与等待。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精神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