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毛骨悚然是什么意思】“毛骨悚然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听到或看到令人极度恐惧、不安的事物时,身体产生的强烈反应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极端紧张或害怕的情况下,皮肤起鸡皮疙瘩、毛发竖立、脊背发凉的感觉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词语 | 毛骨悚然 |
拼音 | máo gǔ sǒng rán |
出处 | 出自《聊斋志异·画皮》:“惊起而视,其人已去,毛骨悚然。” |
含义 | 形容非常害怕,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恐怖、诡异、令人不安的情境 |
近义词 | 心惊胆战、不寒而栗、胆战心惊 |
反义词 | 镇定自若、泰然自若、从容不迫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毛骨悚然”中的“毛”指人体表面的毛发,“骨”指骨骼,“悚然”是惊惧的样子。整个成语的意思是:当人遇到可怕的事情时,毛发会因恐惧而竖起,骨头也会因紧张而发凉,给人一种浑身发冷、毛骨悚然的感觉。
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、影视剧情或日常生活中描述一种强烈的恐惧感。比如:
- 看到一个恐怖电影中突然出现的鬼影,让人毛骨悚然。
- 听到一个可怕的传闻,令人毛骨悚然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恐怖电影 | 看完那部电影后,我仍然觉得毛骨悚然。 |
恐怖故事 | 老人讲述的那个传说,听得我们毛骨悚然。 |
惊险经历 | 在荒山中迷路,那种孤独与未知让我毛骨悚然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毛骨悚然”是一种主观感受,常用于文学或口语表达,不太适合正式书面语。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在轻松或幽默的场合使用,以免显得突兀。
- 与“毛骨悚然”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“胆战心惊”、“不寒而栗”,但“毛骨悚然”更强调生理上的反应。
五、结语
“毛骨悚然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人们对恐惧情绪的一种形象化表达。它让我们在阅读或听故事时,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。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