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流离颠沛是什么意思】“流离颠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战乱或灾荒中四处流浪、生活困苦、不得安宁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多用于描写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流离颠沛 |
拼音 | liú lí diān pèi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荷叶》:“我心忧伤,惄焉如捣。假寐永叹,维忧用老。心之忧矣,于我归处。”后世引申为“流离失所,颠沛流离”。 |
含义 | 形容人因战乱、灾荒等原因而四处流浪,生活极其艰难、不安定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描述社会动荡时人民的苦难生活。 |
近义词 | 颠沛流离、流离失所、四海为家 |
反义词 | 安居乐业、安居乐土、衣食无忧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流离颠沛”最早来源于古代诗词和史书中的描述,最初是形容人们在战乱中失去家园、四处逃亡的情景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,成为表达人民苦难生活的重要词汇。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如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等,也常能看到类似的描述,强调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。
三、现代使用场景
在现代汉语中,“流离颠沛”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口语中,但在文学作品、历史叙述或新闻报道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。例如:
- 文学作品:描写战争或灾难后人们的生存状态。
- 历史叙述:回顾历史上某些动荡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。
- 新闻报道:描述难民、灾民的处境时,可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四、总结
“流离颠沛”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,表达了人在动荡环境中被迫四处漂泊、生活困苦的状态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,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。了解这个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中对民生的关注与同情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流离颠沛 |
拼音 | liú lí diān pèi |
含义 | 形容因战乱、灾荒等原因而四处流浪、生活困苦 |
出处 | 《诗经》及后世文献 |
用法 | 书面语,多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时期的人民苦难 |
近义词 | 颠沛流离、流离失所 |
反义词 | 安居乐业、衣食无忧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