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无入而不自得是什么意思】“无入而不自得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,原文为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后人将“得”引申为“自得”,即内心满足、安然自在的状态。
“无入而不自得”字面意思是:无论处于什么境地,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。这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,强调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心平气和、不被外境所扰,从而获得内在的喜悦与自在。
一、
“无入而不自得”是一种人生修养的体现,意味着在面对各种环境、处境时,人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。这种状态并非天生,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、修炼和自我调节才能达到。它强调的是内在的稳定与自信,而非依赖外界条件来获得快乐。
这句话常用于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心态,在顺境中不忘谦逊与自律,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平衡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礼记·大学》 |
原文 | “知止而后有定……则近道矣” |
字面意思 | 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安然自得 |
深层含义 | 内心安定、不被外境所扰,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|
精神境界 | 心平气和、从容淡定、内心满足 |
实践意义 | 鼓励人们在不同环境下保持心理平衡,提升自我修养 |
常用场景 | 修身养性、教育指导、人生哲学探讨 |
类似表达 | “宠辱不惊”、“心安即是归处” |
三、结语
“无入而不自得”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修行方式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或环境,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与坚定。只有在不断磨练中学会放下执念、接纳现实,才能真正做到“无入而不自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