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衣冠禽兽辞典简编版】“衣冠禽兽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穿着衣服的禽兽”,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起来体面、有教养,但行为却极其恶劣、道德败坏的人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批评那些伪善、虚伪、行为不端的人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衣冠禽兽”不仅用于描述个人,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些机构、组织或群体中的不良现象。它强调的是表里不一、言行不一的问题,是一种对社会道德底线的警示。
一、词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衣冠禽兽 |
英文翻译 | A man in decent clothes but a beast inside / A hypocrite |
词性 | 形容词/名词(多用作名词) |
含义 | 外表光鲜、行为恶劣的人或事物 |
出处 | 源自古代文献,常见于明清小说及民间俗语 |
使用场合 | 批评、讽刺、揭露虚伪行为 |
近义词 | 假仁假义、道貌岸然、口是心非 |
反义词 | 言行一致、正人君子、诚实守信 |
二、历史与文化背景
“衣冠禽兽”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,如《儒林外史》等,用来讽刺当时官场中的一些人,他们身穿官服,却做着欺压百姓、贪污腐败的事情。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强烈关注。
在清代,这一成语被广泛使用,成为民间对官员、士绅阶层的一种批判工具。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,也反映了社会对“表里不一”的深恶痛绝。
三、现代应用与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衣冠禽兽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可用于:
- 批评某些公众人物的虚假形象;
- 揭露企业或组织中的道德问题;
- 引导人们重视诚信与道德修养。
同时,该成语也提醒我们: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代表其内在品质,真正的价值在于行为与品德。
四、总结
“衣冠禽兽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,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有力批判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外在形象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在修养,做一个言行一致、诚实正直的人。
结语:
“衣冠禽兽”虽为贬义,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不容忽视。在当今社会,更应警惕“衣冠禽兽”现象,倡导真诚、正直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