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出处】一、
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”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。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、仕途奔波的感慨,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其中“营营”一词源自《庄子》,意指为功名利禄而奔走劳碌,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。
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:
- 词句出处与背景
- 词语释义
- 词作赏析
- 相关作品对比
- 文化影响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句原文 | 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 |
出处 | 宋代 苏轼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 |
创作背景 | 苏轼在送别友人钱穆父时所作,抒发对人生漂泊、仕途坎坷的感慨 |
词语解释 | - 长恨:长久的遗憾 - 此身非我有:身体不属于我自己,表达身不由己 - 营营:原指虫类爬行声,后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碌 |
文化来源 | “营营”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归休乎君,予无所用天下为!庖丁解牛,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” 后被引申为世俗奔波 |
词作主题 | 表达对人生无常、仕途奔波的无奈,以及渴望超脱尘世的心愿 |
艺术特色 | 情感真挚,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具有哲理性 |
相关作品对比 | 与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中的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均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|
文化影响 | 成为后世文人表达人生感慨的经典语句,常用于诗词、散文中 |
三、结语
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”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写照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普遍的精神困境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,不应忘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这句话穿越千年,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,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人生哲思的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