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破天荒源于哪个典故】“破天荒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从未有过的事情第一次发生,带有新奇、罕见的意味。然而,这个成语的来源却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,它背后隐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。
一、成语来源总结
“破天荒”最早出自唐代科举制度时期,与一位名叫刘蜕的书生有关。据《唐摭言》记载,刘蜕在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,成为荆南地区(今湖北一带)多年以来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。在此之前,荆南地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人考中过进士,因此刘蜕的中举被视为“破天荒”的大事。此后,“破天荒”便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前所未有、令人惊讶的事情。
二、相关资料整理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破天荒 |
出处 | 《唐摭言》 |
原意 | 荆南地区多年无人中进士,刘蜕首次中第,称为“破天荒” |
引申义 | 指前所未有的事情第一次发生 |
使用场景 | 描述新奇、罕见或突破常规的现象 |
历史背景 | 唐代科举制度,荆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,人才匮乏 |
典型例子 | 如某地首次获得国家级奖项、某人首次打破世界纪录等 |
三、结语
“破天荒”虽然现在多用于日常表达,但其历史渊源深厚,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地方文化的变迁和人才选拔的艰难。了解这一成语的来历,不仅能丰富语言知识,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