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】一、
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晋策》的一篇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晋国国君晋平公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关于学习的问题。师旷以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,回答了晋平公的疑问,强调了“学无止境”、“老而好学”的重要性。
故事中,晋平公认为自己年岁已高,学习已经晚了,但师旷通过“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”的类比,指出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愿意学习,都会有收获,且能照亮人生之路。
这一篇章不仅具有教育意义,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 |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:“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,想要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吧。” |
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 | 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?” |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| 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作为臣子却戏弄君主的道理呢?” |
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纵不能明,岂损于明乎?” |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年轻时喜欢学习,就像太阳刚升起时的光芒;壮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中午的阳光;老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拿着蜡烛照明。即使不能照亮一切,难道会损害光明吗?” |
平公曰:“善哉!” | 晋平公说:“说得很好啊!” |
三、总结
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,通过师旷对晋平公的劝导,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学习不应受年龄限制。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,只要保持求知的欲望,都能获得成长与智慧。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鼓励人们终身学习、不断进步。
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古代智者的智慧,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识和修养的高度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