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呕心沥血文言文】“呕心沥血”是一个成语,出自唐代李商隐《李长吉小传》:“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。”意思是形容费尽心思、竭尽全力地去做某件事。在文言文中,“呕心沥血”常用来形容人对文学、艺术或事业的执着追求与辛勤付出。本文将从“呕心沥血”的含义、常见用法、文言出处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。
一、
“呕心沥血”最早见于古代文人对创作过程的真实描述,反映了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与严谨态度。在文言文中,这一成语常用于赞美他人或自述自己在写作、研究或艺术上的刻苦努力。它不仅体现了精神上的投入,也包含了情感上的深度表达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呕心沥血”仍然广泛使用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付出极大努力,甚至牺牲健康和时间。无论是学者、作家,还是普通劳动者,只要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专注与奉献,都可以被形容为“呕心沥血”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呕心沥血 |
| 出处 | 《李长吉小传》(唐代·李商隐) |
| 原意 | 形容极度用心、费尽心血 |
| 文言解释 | “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”,意为“这孩子要吐出心才肯停止” |
| 现代用法 | 形容为某事付出极大努力,常用于赞扬他人的敬业精神 |
| 使用对象 | 可用于个人、他人或群体,多用于书面语 |
| 情感色彩 | 褒义,带有敬佩和感动的情绪 |
| 相近成语 | 尽心竭力、废寝忘食、鞠躬尽瘁 |
| 延伸意义 | 不仅指体力劳动,更强调精神上的投入与坚持 |
三、结语
“呕心沥血”不仅是文言文中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,更是中华文化中对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唯有倾注全部心血,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。无论是古人的诗词创作,还是现代人的职业追求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