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。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,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壮美,更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。
原诗如下:
> 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> 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> 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> 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这首诗以“海上生明月”开篇,描绘出一轮明月从海面升起的壮丽景象,画面感极强。接着,“天涯共此时”则将视角拉远,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地,人们在同一轮明月下共享此刻的深情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,是整首诗的核心主题。
诗中“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”,写出了在漫长的夜晚中,思念之情难以抑制。诗人通过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来表现自己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情景,细腻入微,令人动容。
最后两句“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”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期盼。诗人想把这满手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,却无法实现,只能在梦中相见,情感真挚而含蓄。
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,不仅因其语言优美、意境深远,更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——对亲情、爱情的渴望与思念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依然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经典之语,常被引用在节日、书信、诗词创作中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。
总之,《望月怀远》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,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抒情诗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