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退避三舍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】“退避三舍”是一个成语,出自《左传》,常用来形容为了避开冲突或避免正面交锋而主动后退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,涉及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。
一、
“退避三舍”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中,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与楚国作战时,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的故事。因此,“退避三舍”指的是晋文公。
这一行为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和军事智慧,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风范。成语“退避三舍”不仅用于描述军事策略,也常被引申为一种谦让、忍让的行为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退避三舍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 |
| 意思 | 主动后退三舍(一舍三十里),表示避让或示弱 |
| 故事背景 | 春秋时期,晋文公与楚国交战,为守诺而退兵 |
| 历史人物 | 晋文公(重耳) |
| 背后意义 | 体现诚信、智慧和战略眼光 |
| 现代用法 | 引申为避让、妥协或暂时让步 |
三、结语
“退避三舍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晋文公的举动不仅赢得了战争,也赢得了后世的尊重。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战争中的策略,也能感受到古人讲究信义的精神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