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质妻鬻子词语解释】“质妻鬻子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中,用来形容在极端贫困或战乱环境下,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妻子和子女典当或出卖的行为。这个词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无奈,具有较强的历史和社会意义。
一、词语释义总结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 语义特点 |
质妻 | 将妻子作为抵押物 | 《后汉书》等古籍 | 多用于描述因贫或战乱被迫典妻 | 表达生活困苦、尊严受损 |
鬻子 | 卖掉孩子 | 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等 | 描述因经济压力或战乱而卖儿育女 | 反映社会动荡、家庭破裂 |
质妻鬻子 | 综合表达典妻卖子的行为 | 多见于古代文学及历史记载 | 常用于描写社会苦难、民生疾苦 | 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现实批判性 |
二、词语来源与背景
“质妻鬻子”最早出现在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文献中,如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提到:“民多困穷,质妻鬻子,以供赋役。”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由于赋税繁重、战乱频繁,百姓生活艰难,甚至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维持生计。
这一现象在唐宋以后仍时有出现,尤其在战乱时期更为普遍。例如安史之乱、五代十国等动荡年代,许多家庭因无以为生,只能选择卖儿卖女、典妻换钱,以求一线生机。
三、词语的文化意义
1. 反映社会现实:该词直接揭示了古代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,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、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。
2. 体现人性挣扎:在极度贫困下,亲人之间的分离令人痛心,体现出人在绝境中的无奈与痛苦。
3. 文学表现力强:在诗词、小说中,“质妻鬻子”常被用来渲染悲情氛围,增强作品的感染力。
四、现代使用情况
在现代汉语中,“质妻鬻子”已较少使用,更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在学术研究或文学作品中。但在一些描写古代社会的作品中,仍会引用此词来增强时代感和真实感。
五、总结
“质妻鬻子”虽为古语,但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深度依然值得我们关注。它不仅是对古代生活的一种记录,更是对人类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真实写照。了解这一词语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、反思现实。